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北美》大眾運輸的復興

工商時報【陳穎柔】
■美國人去年搭乘公車、火車和地鐵的趟數創逾半世紀以來新高,有專家認為,這並非曇花一現,而是從基本面發生改變。

■Americans are boarding public buses, trains and subways in greater numbers than any time in half a century.
根據美國公共運輸協會(APTA)彙整的數據資料,美國人去年利用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移動的趟數總計106.5億趟,刷新1956年以來最高紀錄,年增1.1%,高於2008年的105.9億趟,當時,美國國內汽油價格高達每加侖4至5美元(每公升新台幣33.3至41.6元)。

APTA理事長梅嵐尼菲(Michael Melaniphy)表示,美國目前汽油價格低於每加侖4美元,顯然與「燃料價格攀高至某個水準,民眾就會轉搭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的說法不符,透露有其他因素帶動公共運輸搭乘熱。

梅嵐尼菲並指出,1995年迄2003年間,美國人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的趟數成長37.2%,超越同期間美國人口成長率(20.3%),而在此期間,美國人搭乘公共運輸的里程數拉長了23%。

開車外 還有其他選擇
梅嵐尼菲認為,基本面轉變正在發生,這不是曇花一現,而是越來越多人認定搭公共運輸很好,他們在開車之外有其他選擇,改搭大眾交通運輸工具是長期趨勢。

梅嵐尼菲指出,城市不論大小,社區無分市內市郊,民眾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的趟數均見成長,不論哪一州都是這樣的情況,可見居民希望政府投資公共運輸,隨著景氣漸有起色,民眾的舉動是「嘿,我搭大眾交通運輸,炫酷流行」。

位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維多利亞市的維多利亞運輸政策研究院,一名分析師李特曼(Todd Litman)表示,新的數據資料是都市化程度更高、人口高齡化以及環保與健康問題趨於嚴重所造成的消費者偏好轉變之最新跡象。

李特曼指出,很多人會傾向少開車,轉而多走路、多騎腳踏車、多搭乘公共運輸,假使後者是高品質選項的話。

提倡多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的人士認為,不必開車就能到處去的能力越來越受民眾重視,美國益趨都市化以及新建案趨於圍繞著大眾交通運輸中樞即為明證。

新建案 沿運輸路線發展
APTA理事長梅嵐尼菲指出,民眾希望在大眾交通運輸沿線工作和生活,公司、大學和住宅現在全都傾向沿著公共運輸路線發展。

《在美通勤(Commuting in America)》系列叢書的總編輯皮薩斯基(Alan Pisarski)表示,公共運輸形象趨於改善,從某些地方看來,民眾對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的看法更趨正面。不過,皮薩斯基也指出,去年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通勤人口(占所有通勤人口)比,相對於自行駕車通勤人口比,依舊遜於1960年代、1970年代及1980年代水準。

1960年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通勤人口比為12.1%,1970年降為8.9%,1980年再減至6.2%,到了2000年,僅4.6%,但數年後轉而回升,在2012年呈5%。

皮薩斯基也坦承,期待回到1980年代水準恐不切實際,當時社會可能無車家庭達3成,現今不到1成家庭沒有車,而有勞工的家庭僅3%沒有車。

現年38歲的大學教授藍克(Dustin Lemke)則是開車族變成搭乘公共運輸通勤的例子,他原本有一輛2006年出廠的本田Accord,但在2010年還清車貸後,他就賣掉這輛車,改搭公車上班、到圖書館做義工、訪友、上教會做禮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