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日,台灣總統馬英九將卸任,他曾經是政治明星,也達到了他政治生涯的巔峰,但他在任內支持度卻跌到谷底。
兩岸關係
也是在他的總統任內,大批的中國遊客進入台灣遊覽,景點處處可見來自中國各地的遊客、每個星期兩岸之間有幾百個航班通航。在馬英九任內,中國成為了台灣農產品最大的外銷市場之一,台灣的學校中可以見到許多來自中國的學生。
2015年年底,馬英九和中國的國家主席、中共的總書記習近平在新加坡見面,創下了兩岸在1949年之後,最高級別的會晤。
但是為什麼馬英九不被台灣民眾認同?在他的任內,原先在野的民進黨攻城略地、從之前的衰疲不振大翻身成為地方、中央到立法院的全面執政大黨。
回顧馬英九2008年首次當選的時候,絕大多數的選票是來自年輕人,2012年贏得連任的時候,這部分的選票就流失了許多。
選舉看民情
2014年台灣地方九合一選舉,馬英九所屬的國民黨大敗,時任黨主席的馬英九被認為是敗選的主因。今年(2016年)年初總統和立法委員選舉,國民黨再次大敗,不但輸了總統、立法院的席位也大幅減少到三十多席,大部分評論與媒體的分析再次將敗選的主因歸咎於馬英九。
批評馬英九的人向來強調,馬英九從2008年開始,競選時的承諾都跳票,並且說馬英九能力欠佳,以馬英九經常掛在嘴上的「政績」,對人民而言卻是「無感」。
馬英九上台的時候,適逢全球金融危機的高峰,雖然在經濟上難有無法有亮眼的表現,卻使得人民失望了。
接下來2009年莫拉克颱風造成的八八風災因為政府部門反應緩慢,重創了馬英九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自我感覺
在兩岸問題上,馬英九似乎也低估了台灣民間的反中情緒,使得他在這方面的成績成為了國民黨最大的包袱。而國民黨內部的爾虞我詐,例如2013年馬英九指責當時的立法院長王金平「關說」,在台灣政壇掀起大波,但是這不但沒有讓馬英九的得分,反而是形象再次受到重創。
2014年,立法院審議《兩岸服貿協議》,國民黨立法委員的做法引發了年輕學生為主體的「太陽花運動」,造成了強烈的對立。
接著馬英九向來感到自豪的「清廉」,卻因為台北大巨蛋體育場的問題,被說成是圖利他人。
馬英九卸任前談論自己的任期,評論卻形容他是「自我感覺良好」,即便是立場支持國民黨的媒體,在馬英九卸任前也少有讚賞之文。
有位台灣學者曾經告訴我,台灣的政治人物就像食品一樣,有個「賞味期」,時間一到就會挨轟、被批、受到質疑。
那麼馬英九的人氣從就職前的高到現在的低,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這也許又是一個公說公有理的問題。
(責編:路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