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蘋果實際上也推出新款 MacBook Air,但名稱卻改為「Pro」

(首圖來源:蘋果)

蘋果日前舉辦發表會、推出新款 MacBook Pro 時,其實也一併推出一款不具備 Touch Bar、同時處理性效能也較差的版本。

而在發表會上,蘋果也頗為明顯地暗示了,這款 MacBook Pro 就是 MacBook Air 的「Retina」螢幕版。

被稱為「MacBook Pro」的新版 MacBook Air

與具備 Touch Bar 與 Touch ID 的完全體 MacBook Pro 相較,只搭載傳統功能鍵的 MacBook Pro 型號除了少掉兩個 Thunderbolt 3 接孔,處理器也從第六代 Skylake Core i5 6267U 型(2.9GHz)降級成 Core i5 6360U 型(2.0GHz)。

由於產品名稱與 ID 仍保留在「MacBook Pro」之下,可見蘋果在產品週期的初期,是希望用戶能看在新的處理器性能與新潮的 Touch Bar 上,入手貴了台幣 10,000 元的 Touch Bar 版。

不過長期來說,這款規格較為平淡「MacBook Pro」在發表會上履履與 MacBook Air 拿來比較,作為「新一代 MacBook Air」的本質還是頗為清晰。

儘管與 MacBook Air 相比重量沒有改變,但這款實體鍵版 MacBook Pro 具有以下變化:

●大幅縮小了機身大小(footprint),同時也減少機身厚度。
●處理器由五代 Core i5 5250U 型(1.6GHz)換成六代 Core i5 6360U 型(2.0GHz)。
●具備支援 P3 廣色域的 Retina 螢幕。

因此,儘管價錢漲價至 NT$ 47,900 ,與 MacBook Air 的售價完全不在同一級距,但或許在幾年內隨著生產成本降低,新品的蜜月期結束,同時等待 USB Type-C 的生態系再成熟一些,度過連接埠陣痛,蘋果便會讓產品只呈現 MacBook 與 MacBook Pro 兩個品類並降價,結束仍使用 USB A 型的老款 MacBook Pro 與 MacBook Air 所造成的混亂。

實際上,蘋果近來開始大量改變產品的連接埠,提早與主流告別。

這樣的陣痛除了說服用戶這是「勇氣」,也必須為消費者留下一條後路。最初在 2012 便發表至今的第三代 MacBook Pro 仍存在,便是基於這個目的。老 Mac 較為低價的存在,也能刺激用戶加價購買新款的慾望。

儘管產品線變得混亂,不再如同 2011 年一樣精緻,但蘋果似乎認為,這是讓 Mac 產品線能保持收益的有效辦法。

輕薄與效能可能不再截然二分
考量 Intel 處理器的效能突破已經減緩,加上蘋果產品的研發歷程即使是高效能機型,也不可免往地往輕薄化前進,或許開始讓蘋果思考長期以後,已經不再能像過去一樣將產品輕易地分為「輕薄型」與「高效能型」。

時至今日,讓「Air」品牌逐漸淡去的同時,再盡可能地搾取 Air 產品週期最後的利潤,便成為蘋果現在主要的策略。

蘋果在 iPad 便採用類似的想法。例如當 9.7 吋 iPad 已經無法在產品能力上有所突破,蘋果便選擇在第五代起,將 iPad 更名為 iPad Air,並在後續推出同尺寸、同重量的 9.7 吋 iPad Pro。

實際上 iPad Pro 的本質正是第七代 iPad,但蘋果透過保留舊款 iPad Air 2(六代),並將新款 iPad 更名為「Pro」,一方面除了能「合理」漲價,不必受限過往「升級不加價」的策略來提高利潤,也同時能透過 CP 值較高的舊款,打動價格敏感的用戶,甚至說服他們咬牙加錢購入新款。

因此,或許 iPad 最終也會如同 Mac 一樣,只留下 iPad 與 iPad Pro 兩道產品線,並讓已經很難維持的「Air」路線淡出市場。但在那之前,用戶則可能得繼續在蘋果精心設計的訂價下,在具 CP 值的老款前掙扎要不要砸大錢購入新款。

這時候或許也會有用戶開始懷念,iPod 從 Jobs 2001 年發表後的第一代起直至最後一代除了能不斷創造驚喜,也維持升級不加價的方式,而不是目前這種新款漲價、想省錢只能用舊款的模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