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功能一直都是手機眾多功能中最基本的功能,但是由於增長迅猛及大量資本介入,通訊 App 領域內已經形成了一場資金充裕的競爭。
與科技界的其他事物一樣,要想實現統領通訊App領域這個終極目標有兩條路:快速增長或貨幣化。
西方公司比如 Facebook 和Google充分利用了增長策略,而亞洲的競爭者似乎已經找到如何在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將產品貨幣化的方法。
以下內容分析了通訊 App 領域中常見的兩種方法。
對於美國使用者來說,移動通訊app領域都被Facebook的Messenger和Whatsapp佔領了,同時還有Google的Hangouts和最新發佈的Allo。
資料顯示,Facebook和WhatsApp有10億的月活躍用戶。Google 沒有單獨對外發佈Hangouts的具體用戶數,但是發佈了Gmail的月活躍用戶數,為10億(Hangouts是Gmail的一部分)。
為顯示出差異,我們看一下Skype的資料。
Skype作為最早的桌面端點對點通訊工具,現在也有了自己的移動產品,只有3億使用者數。
擴張和增長
Facebook和 Google 都採取了快速擴張用戶基數的策略。
今年初,Facebook開放其Messenger給開發者,讓開發者可以搭建App內聊天機器人,這些聊天機器人功能齊全,它們從訂披薩到發送語音,無所不能。Google緊隨其後發佈了具有類似功能的全新app Allo。
為了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到自己的平臺進行開發,Facebook和Google都在不斷擴張自己的用戶群體,為開發者吸引更多潛在顧客,提供更多發展案例。
理論上來說,作為以廣告為營收模式的企業,高使用量能帶來可觀的收入。
Facebook的Messenger上現在可以使用的聊天機器人數以萬計,這樣的改變對來說Facebook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成功的,但是這種做法只觸碰到了通訊App營收/商業潛能的皮毛,因此看起來他們所做的又一文不值。
亞洲市場
無論Facebook和Google的資料多麼讓人敬畏,他們不是沒有潛在的全球競爭者。亞洲的通訊app市場是碎片化的。
亞洲的主要通訊app如微信、QQ、Line、Kakao Talk、Viber和BBM不僅飛速地積累了用戶數,還獲得了程式內收入。
他們沒有一昧地鼓勵開發者在其平臺搭建app內應用,他們採取的策略是自己開發有吸引力和能夠盈利的附加元件。讓我們來看看亞洲的頂級通訊app以及他們是如何獲得營收的吧。
微信
微信是中國互聯網公司騰訊(Tencent)旗下最大的一款通訊app,微信已經成為擁有世界上最大使用者數的通訊app之一,其月活躍數可達7億。
使用者可以用微信發送視頻、語音和文本資訊。微信還有轉帳支付功能,甚至可以繳納水電費。該app最近開始收取手續費了(向其他用戶支付時收取),這給微信帶來了新的營收點。
微信的全球平均收入為7美金/用戶。微信在中國的用戶數最多,但是作為功能最齊全的通訊app之一,微信在全球的其他地方也擁有大量用戶。
騰訊旗下還有另外一款名為QQ的通訊app。QQ最早只是桌面端產品,現在也有了手機端產品並且還有英文版。QQ有8.29億的月活躍用戶。
QQ通過向用戶銷售遊戲獲取營收。QQ最有趣的功能是可以讓語言不通的使用者通過即時翻譯功能進行交流。QQ的主要用戶集中在中國。
Line
Line是韓國NHN公司旗下的產品,NHN同時也是韓國最大搜尋引擎Naver的持有者。Line是在日本東北海嘯後,為了讓大家在保持交流的同時不增加一般電話通訊系統的壓力而發佈的,它在用戶中引起了共鳴,用戶非常喜愛Line。
Line有2.18億月活躍用戶。他們的營收點主要來自貼圖和遊戲。Line的主要用戶集中在韓國和泰國。
Kakao Talk
Kakao Talk為韓國的另一大搜尋引擎Daum所有。Kakao Talk佔據了韓國93%的通訊app市場,月活躍用戶數達1億。Kakao Talk最早只是一個單純的通訊app,但是現在已經轉型為遊戲和各類app的平臺。Kakao Talk的營收方式是銷售貼圖和消費類產品,如星巴克的星禮卡。
Viber
Viber創建於以色列,現在由日本電商巨頭Rakuten持有。Viber自稱在全球擁有1億活躍用戶。在亞洲,Viber主要流行於菲律賓和緬甸。Viber的營收點有兩個第一個是貼圖,第二是當Viber用戶給非Viber使用者打電話時,收取通訊費。
BBM
BBM也叫做Blackberry Messenger,大概是最早的通訊app平臺。BBM曾經是黑莓手機最受人喜愛的一個功能,在2013年,黑莓還發佈了BBM的iOS和安卓用戶端,使其可以在各個平臺上使用。
雖然隨著全球其他通訊app的興起,黑莓及BBM同時出現了下滑,BBM還是印尼最受歡迎的通訊app。BBM的營收來源是貼圖和移動支付。
通訊App的潛能
雖然從很多角度來說亞洲移動市場都落後於美國市場(相關文章會具體分析這一觀點),但亞洲通訊App的營收模式向Facebook和Google展現出了其旗下app還有更多可以開發挖掘的地方。
以智慧手機為媒介,凡事涉及多方交互,通訊app都可以參與滲透,甚至通訊app可以有自己的作業系統。現在通訊app領域碎片化的格局意味著如果有一家公司可以一統該市場,那麼這家公司可以獲取巨大的收入。
未來幾年我們就可以知道到底哪一種方式可以引領企業走向該領域的霸主地位:是Facebook和Google的與開發者合作的模式還是亞洲企業從內實現營收的模式。你怎麼看呢?
微信或者其他亞洲app會滲透到西方市場嗎?還是Facebook或者Google會最終清掃亞洲本地app,佔領亞洲市場?
本文來自翻譯:medium.com,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
http://36kr.com/p/5059880.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