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觀察站
作者:毛奇
在群眾鬧場中開幕的2017台北世大運,最終卻以出乎眾人意料的姿態圓滿結束,不少國家的選手更拿出「謝謝你,台北」的布條參加閉幕典禮,見證這場由「國際大學運動總會」主辦、台北市承辦的的夏季體育盛會,確實獲得來自各界的肯定。
回顧12天的台北世大運,過程可謂漸入佳境,原先備受輿論批評的反年改鬧場事件,反而在最短時間內促成了國人的團結,開幕前似乎不太被看好的台北世大運,成功凝聚國人目光,就連門票也交出超乎主辦單位預期的好成績,各項賽事門票售出約72萬張,超過八成七,完勝2015南韓光州世大運的五成二,台北市面子裡子俱足。
至於原先擔心的主辦國獎牌數量夠不夠水準一事,在地主國選手優異表現下,疑慮也一掃而空,台灣選手共獲得26金、34銀、30銅的成績,在參賽各國中排行第三,僅次於日韓,打敗中美俄烏等體育強國,一時之間,台灣彷彿成了體育大國。
平心而論,亮麗的成績當然應歸功於選手的努力,不過,主辦國可挑選幾項地主具有優勢的運動項目,顯然也是主因,例如,成為此次台灣大金庫的滑輪溜冰就一舉囊括10金、11銀、2銅的佳績,但這並非台灣獨創,歷來的運動賽事主辦國多少都會善用這樣的「主場優勢」。
可喜的是,此次台灣選手的表現確實令人耳目一新,還出現女子舉重選手郭婞淳打破世界紀錄、標槍選手鄭兆村破亞洲紀錄的好成績,就連台灣一向弱勢的田徑,也有2金2銀4銅的不俗表現,大大提振了國人的士氣。
在全民歡欣鼓舞的氣氛下,一向嗅覺敏銳的政治人物自然不會輕易放過大好機會,隨著獎牌的進帳,政治人物推崇選手表現的讚聲此起彼落,要求政府重視體育賽事的呼籲也不絕於耳,8月31日,蔡英文總統接見了參加世大運的選手、教練及隊職員,隨後選手們還參加了由教育部、台北市政府主辦「台灣英雄大遊行」,景象一如70年代台灣少棒凱旋歸國的遊行復刻版。
表面上,總統親自榮獲佳績的選手,相關首長第一時間發出賀電,相關單位精心規畫了大遊行,看起來,我們好像有一個高度重視體育的國家領導人與部會,但當輿論沉醉在奪牌的歡樂氛圍時,真正關心台灣體育發展、關心選手出路的朋友們,更想要問的卻是,政府與國人真的重視運動與體育?還是更重視選手有沒有奪牌為國爭光?沒有主場優勢的亞運、奧運,台灣選手是否還有好表現?
其實,國人心知肚明,對國際處境艱難的台灣來說,體育賽事刻意被歷朝政府賦予宣傳國家光榮的神聖任務,在攸關國族榮辱的賽場,選手也是為國爭光的工具。
整體來說,台灣社會並不真的尊敬運動選手,許多家長、老師的心裡都有書讀不好的才去打球的偏見,為了讓小選手們為國爭光,好滿足大人們的虛榮,在學業與體育間應該均衡發展的國中小階段,許多小選手犧牲了課業以換取精熟練習;相反的,也有許多原本學業成績不差的小選手們,在上國中之後,都會被家長要求必須退出運動社團、強迫被中斷對體育的興趣。
這些過猶不及的例子,都是把學業與運動零和對立起來的必然結果,反映了台灣社會對體育競技的價值觀與看法,實情是,就算回到最工具論的為國爭光說,以台灣2300萬規模的人口,各種體育項目如果缺乏廣泛的社會支持基礎,想在亞奧運爭金奪銀,都是極高難度的挑戰。
運動不止是選手的事,國民的運動風氣就是選手與他國一較長短的基礎,政府與其動輒消費優秀選手,不如真正做一些深化國民體育、改善運動環境的正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