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關鍵評論網編輯 黃郁齡|資料彙整:游家權
零食,又稱休閒食品,在全球是門3,740億美元的生意,是娛樂休息時間裡(看電影/看電視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滿足餐與餐之間飢餓感的絕佳好夥伴,更是許多上班族、學生在工作、讀書時間轉換心情的方法。根據全球市場研調機構Mintel針對2017年休閒食品消費市場趨勢的六項分析,頭一項就是:消費者信任老產品。
這項趨勢同樣也發生在台灣。你曾想過那些陪伴你長大的台灣本土老牌零食,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你也有屬於自己每次購買零食的時候,總是會想到的本命滋味嗎?本篇完整解析零食的前世今生,一起來看看吧。
典故:台灣零食、點心對不同社會階級有不同意義
「點心」一詞,現在人們早已習以為常,相對於正餐,點心指的就是正餐時間以外所吃,份量較少的食物。
根據《台灣語典》,點心此詞最早至少在中國唐代就開始使用。
更有趣的一種說法是,點心意指「小食點空心」,也就是在正餐前後肚子空空如也的時候,來點小食填肚子「輕點空心」,既然是小食就不宜吃多,更重要的是要優雅,維持「點」的姿態。
點心非正餐,過去富有人家,家裡會準備點心在有客人、閒暇時解饞,為保有淺嘗的趣味,因此也以精緻的糕餅居多。
在商業發達的富庶地區,糕餅業往往較為興盛,例如台灣的鹿港、豐原均是如此。
此外,點心對於農家則有不同意義,是在「農忙」時才有的事。在農忙時一天經常會吃到五餐,在田裡大汗淋漓、肚子空空之時,吃點東西補充體力,再繼續耕耘作物。
宵夜吃點心,也非現代人的特權,清代時,許多地方的保甲巡查在夜間會組織「局勇」巡邏守夜,每天晚上編列點心費,作為吃宵夜補充體力的費用。
根據《安平縣雜記》的記載,點心的種類就已經非常多樣,包含糕餅與包子、雞蛋糕等。
現代零食:女性是消費主力
針對國人零食食用習慣,問卷市調顯示[2],網友購買國內零食頻率以「平均一週1次」佔32.7%為大宗,而購買國外零食的頻率則以「平均三個月或半年以上1次」的34.8%排名第一。
購買國內零食的平均消費金額為228元,超過七成網友,每次平均的購買金額在300元以內;國外零食的平均消費金額則在304元左右。
由數據分析顯示,網友無論是吃國內或國外的零食,同樣是「平均1~3天會吃」的比例較高,皆超過四成;而從性別的交叉來看,女性族群在每天都吃的比率也較男性高,特別是在國內零食類,相差了5個百分點。
而吃零食的時機,在可複選的情況下,將近68%的人選擇在「看電視時」吃,其次則是在「工作過程中休息時」 ,佔36.3%,「看電影時」則是佔33.4%。
1970年代零食廠商崛起的成因與背景
而懷舊風吹起,台灣那些從小陪伴我們長大的零食點心,到底是何時開始發跡,又是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
1960年代因美援(1951~1965)的協助,加上「出口導向」政策與幾波的經濟財政改革等因素,台灣在1961~1972年間的實質經濟年成長率達10.2%,而同時期的通膨率僅有3.9%,儲蓄率也逐年提升,台灣社會因而進入經濟起飛時期,民眾所得也逐漸提高,開始有餘裕消費零食產品。
而在1960年代時,因外銷導向輕工業加工技術的穩定發展(包含食品加工業),也奠定了1970年左右本土食品製造商發跡的基礎。此外,1970年左右外銷成長趨緩,許多人和廠商也開始將目光投向「內需市場」,許多著名的零食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創立。
像是:1967年「統一企業」成立,「乖乖」系列產品也於隔年面市,由當時跨足食品業的製藥廠「東大聯合股份有限公司」產製,到了1970年代,則相繼有1970年創立的「中祥」推出蘇打餅乾、1971年成立的「聯華」開發出可樂果,以及1977年成立的「宏亞」推出七七乳加。
另外,此時的農業勞動力過剩,人們便逐漸往已有加工製造基礎與較多工作機會的台北發展,如上述「中祥食品」的創辦人,便是兩位初中畢業即北上打拚的糕餅學徒,苦熬「出師」後即「黑手變頭家」,成立了「中祥食品」。
本土點心的故事
轉眼之間,自1970年代發跡的點心公司們,已經陪我們走過快半世紀,零食點心在研發與販賣過程中有什麼有趣的故事?
- 乖乖傳說
乖乖約在1968年上市,是由製藥廠轉型的東大聯合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產品,主要消費者設定在兒童。
也因此,包裝上的代言漫畫人物乖乖仔,委由師大美術系的林蒼筤教授所繪製,初期人物長相敦厚純樸,當時的董事看過後,覺得不夠符合產品形象,於是又參考了當時深受小朋友喜愛的黃俊雄布袋戲人物「哈嘜二齒」造型,經修正後,乖乖招牌的二齒就這麼創造出來。
乖乖是台灣點心零食內附贈玩具風潮的始作俑者。上市至今近50年內,總共出過貼紙、汽車、漫畫書、文具等數千種內附玩具,乖乖歌更是讓所有人朗朗上口。
台灣也自成一格,發展出在公司機器上放置「綠色」乖乖的文化,即為要機器乖乖聽話,乖乖現任總經理趙明接受《經濟日報》訪問時提到,2016年南台大地震後,台積電向乖乖訂購了5000包限定版綠色乖乖,包裝上寫上「機台乖乖不出包」,專門給位於台南科學園區的晶圓廠機台所使用。
另外還有使用台東關山名產的米,所生產的限定版「米乖乖」等,迎合市場客製出符合現代消費者追求健康意識的產品。
- 實驗系:可樂果
可樂果是由「聯華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1971年時出品,會出現這個產品實在是個美麗的錯誤,當時一位員工不小心把義大利麵丟進了油鍋,卻衍伸出後續的可樂果,到了2009年,這個產品為聯華帶入4.8億元的營收,佔公司整體營業額超過10%。
這個老產品的原料還有個轉折:一開始是以蠶豆製成,但因收到蠶豆症者家長投訴,於是從善如流地約在1995年,悄悄將配方改為豌豆酥。
- 王子麺與科學麺的愛恨情仇
1970年,在臺灣生產味精、醬油的味王,投入速食麵市場。與日本明星食品技術合作的味王,將重量80公克左右的袋裝速食麵命名為「王子麵」,包裝上面印刷著戴著運動帽的小孩子卡通圖樣,主攻年輕消費市場。
包裝上的小孩卡通圖樣是以當時男童星王懷麟為藍本,頗有新意,再輔以強大廣告文宣,內附一包調味料的王子麵迅速取代以公雞圖案包裝、不含調味料的生力麵,成為臺灣速食麵市場的新歡。
王子麵當時以低價優勢,一包2.5元的售價打遍天下,直到1978年,統一企業推出以「科學小飛俠」的藍色主調為包裝設計的同類型產品——科學麵,即使一包3元,逐漸漲價到現今的10元,隨著統一超商通路優勢擴張下逐漸拿下市場第一。根據《自由時報》報導,2005年乾脆麵市場規模達到10億台幣,科學麵銷售量市佔達到51%,王子麵則是27%。
不論是王子麵或是科學麵,這類乾脆麵在70年代崛起並受歡迎至今的最大原因,是多數消費者不必用熱水沖泡,將包裝拿來直接壓碎麵體後,混合鹹香調味粉相當好入口。
這種無法考證發明者的速食麵乾吃吃法,不但臺灣首見,也為全世界首創。
- 常紅好佳績:義美小泡芙、七七乳加
在最熱賣七大零食
你一定都吃過中就指出,名列第二的是本土老品牌「義美小泡芙」,綜合牛奶和巧克力兩種口味,年銷達45萬包。
賣場龍頭之一的大潤發分析,本土商品除了比進口商品平價之外,民眾對於義美的食品安全更為信任,加上客群的年齡範圍較其他品牌廣,因此能在眾多零食商品中突出重圍。
雖然義美在2013年,義美小泡芙桃園廠爆出使用過期原料問題,普遍而言義美品牌的信任度還是居高不下。
老牌新生,也是近年本土零食努力的目標,當初七七乳加巧克力能大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就是低價並提供好品質的產品。
董事長張豪城在受訪中曾表示,三十多年前宏亞決定跨入生產國內少有自設工廠的巧克力食品時,透過市場調查發現,巧克力消費者以兒童及青少年居多,因此在研發產品時,以花生和牛奶糖為內餡,再以巧克力包覆,除了口感更豐富,更重要的是,成本也比純巧克力低,因此可以降低售價。
近年老牌食品除了力求穩固國內市場,繼續拓展國外版圖外,也努力研發老產品、新口味。下次你在選擇零食時,也別忘了陪伴你數十年,這些小小不起眼零食的成長故事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