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Plextor M9Pe(Y)固態硬碟實測 / 首度配備 RGB LED 燈光效果

規格

介面:PCIe 3.0 x4 NVMe
容量:512GB(測試樣品完整型號 PX-512M9PeG、PX-512M9PeGN)
尺寸:PX-512M9PeG 80.00 x 22.80 x 4.70mm、 PX-512M9PeGN 80.00 x 22.00 x 2.30mm
保固:5 年

3 兄弟本質結構相同,加上配件變化出跨平台相容性

M9Pe 系列計有介面卡 M9Pe(Y)、M.2 包含散熱片 M9Pe(G)、M.2 裸板 M9PeGN 等 3 種版本,容量選擇則是 256、512GB 與 1TB,Plextor 一向採用較低 OP(Over-Provisioning,預留空間)占比設定策略。

就核心本質設計架構而言,M9Pe 系列是由 M.2 Type 2280 尺寸的 M9PeGN,加上配件延伸出 M9Pe(Y)與 M9Pe(G)兩個兄弟產品,如此通吃桌機與筆電市場。

首先來看這系列產品的核心根基 M9PeGN,採用標準 M.2 Type 2280 尺寸設計,得留意電路板設計有單、雙面線路設計布局之別。

256、512GB 版本採單面設計,因此厚度為典型的 2.30mm,而 1TB 是雙面配置因此厚度達 3.65mm,不過大致上也能和超薄型筆電相容。



↑ Plextor M9PeGN 包裝樣式。



↑ Plextor M9PeGN 配件僅只有固定螺絲。

至於  M9Pe(G)部分,它裝配和 M9Pe(Y)相仿的流線造型散熱片,但是並未加入 RGB LED 燈光效果。

其 256、512GB 版本設計厚度達 4.7mm,1TB 版本更是來到 5.3mm,因此只適合桌機與特定電競筆電(本身帶有散熱機構設計的插槽除外)。



↑ Plextor M9Pe(G)包裝樣式。



↑ Plextor M9Pe(G)配件同樣只有固定用螺絲。

本篇所介紹 M9Pe(G)與 M9PeGN,Plextor 提供樣品同樣是 512GB 版本,由於 3 兄弟本質結構相同(包含用料),因此就不多加贅述。

簡單彙整重點,採用 Marvell 型號 88SS1093 控制器搭配 Toshiba 製 BiCS3 快閃記憶體(TLC 3D NAND)、配備 512MB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同時結合 TrueSpeed 技術、Robust Data Hold-out Algorithm(Plextor 先進資料延伸演算法)、PlexNitro 快取加速等技術功能設計。



↑ 圖上 M9Pe(G)、圖下 M9PeGN,M9Pe(G)即 M9PeGN 加上散熱片。



↑ 圖上 M9Pe(G)、圖下 M9PeGN,256、512GB 容量版本皆為單面線路設計布局。



↑ M9PeGN 正面完整樣貌一覽。

寫入快取足以應付開機碟所需,性能一致性表現佳

以下性能測試同理,我們就不再次進行基本性能測試,直接快轉到進階測試部分。

有些使用者會在意寫入速度,特別是架構設計中的寫入快取機制(SLC Mode),最佳表現區段能夠承受多少資料量。

就先前的 HD Tune Pro 測試結果來說,我們推估 M9Pe 系列的寫入快取,作用容量區間至多在 8GB 上下,這和官方設定值 7.47GB 相當接近。



↑ HD Tune Pro 寫入測試 – M9PeGN。

以下取 M9Pe(G)當資料讀取來源,而 M9PeGN 負責寫入,透過 FastCopy 傳輸單一大檔(影片)來驗證。

首先試驗複製約 1.4GB 容量大檔,軟體顯示傳輸速度有 1513MB/s,優於 HD Tune Pro 寫入測試所得最大值 1159.0MB/s。

接著傳輸 2 個總和容量約 2.5GB 檔案,仍然算是穩定且快速,獲得 1391MB/s 平均結果。

最後換用約 5.7GB 檔案,雖然初始速度有 1300~1500MB/s 之譜,但是複製過程中不斷降低,因此總和傳輸速度為 963.4MB/s。

就系統開機碟真實應用而言,一般多數軟體安裝與日常使用行為,是不大會出現動輒破 GB 的資料量,因此 M9Pe 系列是足以提供良好使用體驗。



↑ FastCopy 傳輸測試 – 1.4GB 檔案。



↑ FastCopy 傳輸測試 – 2 個檔案總和容量 2.5。



↑ FastCopy 傳輸測試 – 5.7GB 檔案。

再來的測試比較嚴苛,我們利用 ULINK 所推出 DriveMaster 2015 NVMe 測具,對 M9PeGN 做一些深度試驗。

4K 隨機寫入腳本是用來模擬髒碟狀態,它會從空碟狀態開始測試寫入,直到完整填寫產品設計容量 2 次為止。

所得寫入速度變化結果,可以用來評估在比較極端狀態下的表現,如果不善於或懶得最佳化、維護固態硬碟,這很適合拿來當參考指標。

不過這測試只取 M9PeGN 來進行,因為一個項目少則得耗掉數個小時,因此難以讓所有兄弟產品都來跑一輪,況且這麼做的意義有限。

就結果來看,M9PeGN 性能變化並非常見開高走低,開頭 10449IOPS、峰值 17092IOPS、結尾 7329IOPS,這變動看來是傾向追求一致性的調校走向。

而且極端參考值,也就是結尾那 7329IOPS 比 M8Se 系列高出不少,筆者認為在當前的機海裡實屬出色。



↑ ULINK DriveMaster 2015 NVMe – 4K 隨機寫入測試。

另外幾個測試腳本,由於只有簡單的數據,因此就不彙整成圖表形式。Performance consistency(性能一致性)腳本使用讀取、寫入混合 / 4K 對齊模式,測得平均值 6155IOPS,而性能一致性評價為 5792IOPS。

Quality of Service(服務品質)腳本使用相同條件測試,M9PeGN 表現為 9777IOPS,至於 Latency(延遲)腳本測得讀取 27us、寫入 24us,這兩個項目通常是企業級應用才會重視。

總結

藉由不同的測試模式,完成 M9Pe 系列這 3 兄弟,從基本性能到進階等部份的試驗。

就筆者觀點而言,M9Pe 系列具備新一代產品應有的水準,而且 4K 性能一致性表現提升許多,因此性能部分算是可圈可點。

目前市場上 PCIe NVMe 介面固態硬碟,為數不少也是採用 TLC 顆粒,身為其中一員的 M9Pe 系列,是值得你列為採購優先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