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6日 星期五

PLEXTOR M8V SSD 開箱測試 / 新一代 64 層 3D NAND TLC

 
 
Plextor 新款主流級 SSD 產品「M8V」即將與玩家見面,新款採用最新的 64 層 3D NAND TLC 快閃記憶體,以及 SMI 2258 控制器,並提供 128GB、256GB 與 512 GB 三種容量,以及 M.2 與 2.5” 兩種尺寸,這一代不僅採用新的顆粒,亦提高緩衝快取容量,整體循序讀寫性能可達到 560 MB/s、520 MB/s 的高水準表現。

規格
 
型號:M8VG(M.2)、M8VC(2.5”)
尺寸:M.2 2280、2.5 吋
介面:SATA 6Gb/s
容量:128GB、256GB、512GB
緩衝:256MB、512MB、1024MB DDR3
耐用性:70、140、280 TBW
控制器:SMI SM2258
記憶體顆粒:TOSHIBA BiCS3 3D TLC
保固:3 年

M8V SSD 開箱 / 兩種尺寸 M.2、2.5”

新款 M8V 同樣備有常用的兩種尺寸 M.2 2280 與 2.5”,型號分別為 M8VG(M.2)、M8VC(2.5”),兩者皆採用 SATA 6Gb/s 傳輸介面,並採用新一代 TOSHIBA 64 層 BiCS3 3D TLC 記憶體顆粒,以及 SMI SM2258 控制器,支持 LDCP(Low Density Parity Check)與 Plextor 自家 SSD 優化軟體。

M8V 共有 128GB、256GB 與 512GB 三種容量,依據容量不同緩衝快取也有所不同,緩衝快取大小約等於自身容量的 2 倍,也就是最大 512GB SSD 有著 1024MB DDR3 緩衝快取;而 SSD 耐用性即是 TBW(總寫入量),也就是這顆 SSD 以保固年限換算下,每日可寫入的資料量,而這也與 SSD 本身容量有關,最大的 512GB SSD 可有著 280 TBW,亦即平均每天可寫入 250GB 的資料。



↑ M8VC 與 M8VG 外包裝。



↑ 包裝上都有詳細產品規格與性能。

M8VC 採用銀色金屬外殼,並有著髮絲紋處理,表面亦有著 Plextor 字樣;而 M8VG 則在表面貼上產品的標籤資訊。



↑ 2.5 吋的 M8VC 與 M.2 2280 的 M8VG。



↑ M8VC 背面的產品資訊。

SMI 2258 控制器與 3D NAND TLC 顆粒

M8V 採用 SMI 2258 控制器,採用 4-CH 記憶體顆粒設計,更具備著 SLC Caching 機制,支持 SATA 6Gb/s、DevSleep、TRIM、S.M.A.R.T. 等技術;快閃記憶體則是使用 TOSHIBA BiCS3 3D TLC 快閃記憶體,採用 64 層堆疊技術,讓整體性能與耐用性得有提升。



↑ M8VC 與 M8VG 兩者相同,因此就以好拆的 M8VC 來觀看內部電路板。



↑ 正面備有 SMI 2258 控制器與 2 顆 TOSHIBA BiCS3 3D TLC 快閃記憶體,以及 DDR3 快取。



↑ 背面還有另外 2 顆快閃記憶體。

M8VG、M8VC 512GB 效能測試

此次測試的 M8VG 與 M8VC 皆是 512GB 容量,性能上兩者相當接近,而 512GB 容量實際可使用容量為 476GB。



↑ M8V CrystalDiskInfo。



↑ 實際可用容量 476GB。

測試平台
 
處理器:Intel Core i7-7700K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IX HERO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GB DDR4 8GB*2-3200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X 1080 FE
系統碟:Samsung NVMe SSD 960 PRO M.2
電源供應器:Antec TruePower 7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bit

總結

整體來看 M8VC 或 M8VG 皆屬於主流 SATA SSD 的高階款,讀寫皆有著 500 MB/s 以上之 SATA 頻寬上限之水準,只不過若是容量最小的 128GB,相對的其寫入最大值則在 400 MB/s 左右。

況且 M8V 這系列緩衝快取皆是本身容量的 2 倍,因此在使用上更難遇到大檔連續寫入掉速的問題;高階 SATA SSD 的性能,已足夠做為系統碟使用,若系統再加上應用程式容量,少說 256GB 以上會較為適合。

新款 Plextor M8V,採用最新的 64 層 3D NAND TLC 快閃記憶體與 SMI 2258 控制器,給予用戶滿載的 SATA SSD 性能,並有著多容量、高耐用度的新選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