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培英
儘管依然「相敬如冰」,拜登(右)與普丁(左)會面所達成的成果,已遠超3月以失敗收場的美中會談。(圖片來源/en.kremlin.ru)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16日與俄國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在瑞士日內瓦湖(Lake Geneva)的拉格蘭奇別墅(Villa La Grange)會談3小時。
沒有一方期待美俄會有任何突破性協議,然而拜登與普丁確實達成了一些共識,並發表聯合聲明,指美俄將建立雙邊「戰略穩定對話」(Strategic Stability Dialogue)。
「即便在緊張時期,美俄仍有能力在雙方共享目標上取得進展,確保戰略層面的可預期性,降低軍事衝突風險,以及核戰爭威脅」聯合聲明寫道。
「今日我們重申不尋求核戰爭的原則」該聲明指出,2月展延《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New START)展現了美俄對核武控制的承諾,此外雙方將討論簽署新的「核協議」。
與會者包括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俄國外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克里姆林宮(Kremlin)發言人培斯科夫(Dmitry Peskov)、俄國的烏克蘭與敘利亞特使,以及雙方大使。(圖片來源/en.kremlin.ru)
拜登鄭重警告:別動美國這16個關鍵基建
「美俄峰會」比預期中提早1-2個小時結束,會後拜登與普丁也分別召開記者會,儘管如此拜登對本次會談相當滿意,指基調「非常正面,沒有威脅意味」。
「我告訴普丁,美國沒有打算反對俄國或任何國家,美國(所作所為)都是為了美國人民」拜登說。
關於俄國網路攻擊,拜登給普丁一張列有美國16座重要基礎建設的清單,挑明無論是以什麼形式,俄國最好不要對它們下手,否則美方將有所回應。
「我相信普丁現在最不想要的就是冷戰」拜登說。然而當被問及他為何對「普丁會守規矩」如此有信心,拜登回應他對普丁自發改變並無信心,而是相信「國際社會對俄國施壓,將改變他的行為」。
此外,拜登重申美國「對烏克蘭主權及領土完整性毫不動搖的承諾」,並與普丁討論伊朗問題,以及美軍撤出阿富汗。
根據白宮,拜登送給普丁兩個代表美國文化的禮物:一副藍道夫(Randolph)飛行員太陽眼鏡,以及一尊北美野牛玻璃雕像。(圖片來源/en.kremlin.ru)
拜登上台後,由於俄國進行駭客攻擊、干預2020美國總統大選,再加上烏克蘭東部軍事對峙、俄國反對派領袖納瓦尼(Alexei Navalny)被捕,美俄關係急凍,俄國駐美大使安托諾夫(Anatoly Antonov)、美國駐俄大使蘇利文(John Sullivan)先後於3、4月被召回母國。
普丁讚拜登是「經驗老道的政治家」
普丁稱讚拜登是「經驗老道、四平八穩且專業的政治家」,並指他的觀點與形式風格「與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相當不同」。
普丁表示儘管具有不同立場,他與拜登的會面過程「沒有敵意」而「有建設性」,雙方都展現了「互相理解的誠意」,不過兩人並未因此發展出深厚友誼,也沒有邀請彼此互訪自己的國家。
拜登是普丁親自會面的第5位美國總統,自前美國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以降,普丁見過每一任美國總統。(圖片來源/en.kremlin.ru)
然而談及人權與政治自由,普丁態度依然強硬,並一如往常以「指責美國」反擊。
普丁在記者會上左打美國在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殺害平民,右批「關塔那摩(Guantanamo)監獄還在運行,那裡可沒有人權可言」。
遭指控打壓國內異議人士時,普丁搬出1月6日美國國會暴動救援,指抗議民眾同樣具有政治訴求,卻被美國政府視為罪犯,並可能被判刑入獄。
當被問及拜登之前稱他是「殺手」、「沒有靈魂」,普丁把美國的槍枝暴力端出來當擋箭牌,反譏「每天都有人死在美國街頭,誰才是殺手?」
普丁拉美國救援自家人權問題挨轟「荒謬」
「我告訴普丁,人權永遠都會在討論檯面上」拜登表示,自己在會中強調了人權的重要性,並明確警告若納瓦尼死在獄中,「這將為俄國帶來災難性後果」。
拜登也駁斥普丁將逮捕納瓦尼與美國檢調起訴國會暴動參與者相比,「我認為這個類比相當荒謬」,他強調攜帶武器攻入國會並威脅執法人員,與追求自由公正的選舉截然不同。
另外,拜登也要求俄國釋放前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惠倫(Paul Whelan)和利德(Trevor Reed),會前他與普丁都提出了交換囚犯的可能性。
2018年51歲的惠倫在莫斯科遭到逮捕,被指控犯下「間諜罪」的他被判處16年有期徒刑,而29歲的利德2019年在莫斯科被控攻擊兩名俄國員警,被判9年有期徒刑。
美國政府一直堅稱俄方羅織罪名使兩人入獄,目的是與美國進行換囚談判。
「拜普會」為美俄關係惡化「踩剎車」
首次「拜普會」雖無突破性成就,但也遠勝3月幾乎徹底破局的「美中會談」,拜登與普丁對彼此的評價,也從「殺手」變成「可敬的對手」、「野心家」變成「政治家」。
儘管雙方依舊「相敬如冰」,16日美俄峰會仍被視為某種破冰契機,讓兩國重申自己「紅線」,確保彼此維持一種拜登所謂「可預測且理性的交往」,同時普丁也能藉此展現西方依然對他抱持尊重。
華府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會長哈斯(Richard Haass)對英國《獨立報》表示,拜普會的目的不在於達成共識,而是風險管控,讓當前的「惡劣關係停止惡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