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7日 週三 上午11:57
台灣解除入境限制與強制隔離近兩個月,絕大多數的國際旅客現在都可到台灣觀光。
但為了吸引與留住國際旅客,批評人士說,台灣必須改善道路交通,將駕駛與行人的安全考量在內。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台灣以美食小吃、自然景觀和好客聞名,但險象環生的道路交通,也令人卻步。包括澳洲、加拿大、日本與美國等,有多個國家都明確點出台灣的道路狀況問題。
美國國務院警告:「小心在路上穿梭的許多機車與車輛⋯⋯過馬路時要提高警覺,因為許多駕駛都不尊重行人路權。」加拿大政府更直言不諱地說:「汽車與機車駕駛不遵守交通規則。他們都橫衝直撞。」
最近在台灣引發關注的臉書(Facebook)粉絲專頁,單刀直入地設了「台灣是個行人地獄」(Taiwan is a living hell for pedestrians)用戶名稱。這個專頁成立於2021年12月,一年後追蹤人數達到近1萬3000人。
粉絲專頁建立者楊先生(Ray Yang)說,他旅居澳洲墨爾本一段時間,回到故鄉台灣後「差點被」機車騎車「撞到」,承受到逆向文化衝擊,因此成立了這個粉絲專頁。他向CNN Travel說:「台灣的城市有一個共同的嚴重問題,那就是缺乏人行道與供行人通行的連續走道。」
根據政府統計數據,都市地區有42%的道路有人行道。但這無法呈現台灣道路狀況的全貌。這些道路可能很狹窄、停滿機車與車輛,還有路燈與變電箱檔在路段,店家前方還會擺上盆栽與或招牌。
楊先生說,行人通常會「被迫」走在車道上。
除此之外,一些人行道是由騎樓構拼湊而成,路面高低不平,影響行人的步行順暢性。
帶著嬰兒與幼兒的家長走上人行道上時,有時候必須用手扛起嬰兒車,坐輪椅的人因為通行道路受阻,必須在車道與步道上左右穿梭。
他又指出,行人在過馬路或走在人行道上時,通常必須與自行車騎士與車輛駕駛爭路權。
● 數字會說話
去年,台灣有2962人死於交通意外,相當於每10萬人就有12.67人死亡,大約是日本的6倍、英國的5倍高。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說,台灣的道路對行人不友善,是由一個更大的問題衍生而出。
他說,台灣道路安全問題的癥結點,主要在於缺乏更新的道路工程與設計專門知識,道路設計的指導方針「不明確」且只「存在紙上」,是「有選擇性地實施」,且「以車輛為主」的規劃將私人車輛的重要性擺在公共交通運輸、自行車騎士與行人之前。
台灣是在1960年代開始讓道路現代化,參考美國的道路設計指導方針,大致上將車輛置於行人之前。然而,在其他國家開始把弱勢用路人的需求納入道路設計時,諸如行人與腳踏車騎士的需求等,台灣在這部分落後了。
除了安全疑慮與缺乏對行人友善的步道外,台灣缺乏公共運輸,也可能對主要中心外的旅遊業發展構成限制。
● 如何修補
多年來,台灣的政府一直意識到道路安全問題且試圖解決,主要是透過宣導繫安全帶與戴安全帽,加上取締酒駕。政府也發放手冊說明最新道路設計的最佳做法,並設置臨時人行道,以及改善部分地區的道路設計。
林志學指出,專家表示,政府對改善道路安全的「老套」因應措施,是訴諸於維持秩序與增設更多交通號誌和測速照相機,這些「零碎」的策略不必然能發揮效果;「我們太仰賴執法。重點應放在設施更完善的道路基礎設施,並加強對駕駛的教育。」
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督導委員會執行秘書黃運貴向CNN Travel說,「在改善台灣的道路安全上,我們還有更多事要做,政府正在往零道路死亡的終極目標邁進。」
(責任主編:莊儱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