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4日 週二 上午9:31
採訪整理:彭子珊、林以璿
疫情間相忍為國的護理師,正在出走。從不滿3個月的新人到資歷30年的老鳥,都開始領悟「這不是我要的生活」,離職率創下十年新高。
護理師人力不足,在台灣早已不是新聞。因為疫情而惡化的護理師離職潮,在歐美也是難解的習題。
今年2月,英國有上萬名護理師上街抗議,要求解決長期以來的低薪問題,是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罷工行動。截至2022年9月,一年來已有至少4萬名護理師離開NHS。
台灣的護理師也以無聲的行動進行抗議。衛福部護理與健康照護司(簡稱照護司)統計,去年台灣護理師總離職率近12%,創下十年新高。
這其中還不包含新進護理師。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簡稱全聯會)最新調查顯示,去年部份醫學中心,任職不到3個月的護理師離職率逼近三成,少數區域醫院甚至高達五成。
他們究竟為什麼離開?以下是曾任職於醫院的護理師自述:
護理師曉佳(化名,醫院資歷2個月):閉上眼還能聽到嬰兒哭聲,生活只剩下工作
如果不是第一份工作就進到新生兒加護病房,也許我不會那麼快離開。
我們這一屆因為遇到疫情,內、外科的實習本來應該進到醫院各一個月,卻都變成跟老師連線,模擬扮演病人和護理師進行換藥等等。
幸運的是,我在長庚科大畢業前,剛好可以進到北部一間區域醫院的急診室實習一個月,雖然要輪白班、小夜班,但學姊帶我很有耐心,讓我有時間把內外科實習不足的部份補起來,我很喜歡那時候的生活,真的滿有成就感。
只是從實習生直接踏入職場,對我仍是很大的衝擊。畢業後,我被分配到北部醫學中心的新生兒加護病房。我知道我不喜歡封閉的環境,所以在學校就沒有選過任何重症課程,對加護病房也有些排斥,結果在那邊工作看到小嬰兒那麼小、身上卻插著許多管路,心理壓力很大。
當時,我白天要參加新人訓練課程,晚上要值大夜班。作息沒調整好,加上每每閉上眼睛,耳邊都是加護病房裡的機器運轉聲、嬰兒哭聲,根本難以入眠。晚上只睡不到兩小時,白天學習效果就更不好,形成惡性循環。
臨床上,如果碰到不熟悉的問題,學姊都希望我們自己找答案。學生時期,老師、學姊對實習生會比較寬容;但是當你正式工作就要負起責任,我正好碰到比較嚴格的學姊,有時會說「我不是說兩遍了嗎?怎麼還不會?」
當時的我常一起床就覺得,自己怎麼還在這裡?完全沒有上班的動力,身心狀態滿糟糕的。
雖然過完第一個月,我就申請轉調到一般病房,情況有稍微好轉,但還是覺得生活好像只剩下工作,我很需要有自己的時間,那不是我要的生活。
我覺得人生只活這麼一次,沒有必要為了這份工作這麼痛苦。所以還不到兩個月,試用期滿前我就決定離開醫院,到附近的內兒科診所工作。
在診所雖然一整天下來,工時比較長,薪資也比在醫院輪班少一些,但至少一個月可以休到12天。
我想,我未來再也不會回到醫院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